標題:
多數老婦人走路膝蓋外開的原因為何
發問:
看到很多老婦人走路膝蓋外開 一方面很吃力 一方面不太好看 請問是缺乏哪些養分造成的 或是因為走路姿勢不良造成的 因為我自己的走路姿勢不是很正確 希望以後不會導致膝蓋外開 或者要多注意補充什麼養分或做蛇麼運動 可以預防 謝謝
最佳解答:
小光:你好! 老婦人走路膝蓋外開 一方面很吃力 一方面不太好看 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斷裂或鬆弛.內側半月板磨損退化,屬於退化性關節炎,也就是中醫的鶴膝風o 會造成膝關節磨損ˋ退化一定都有扭挫傷史的,是以前膝關節有扭挫傷錯位ˋ滑膜崁頓,沒有用正骨療法矯正關節才會造成關節磨損退化o 韌帶是位於骨頭與骨頭交界處,最主要功能是穩定關節,若是斷裂或拉傷造成鬆弛,關節就沒有很好的穩定性,因為關節無法好好的穩定住,所以會造成一些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產生o 關節錯位就是關節位置的不正,有的只是一線之差,所以也稱為錯線或錯縫o雖然上下相對的位置只差一線,但在身體內造成的變化就大小、輕重各異,所謂「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」骨與骨之間只要有輕微的錯移.不正,就會引起周圍正常軟組織緊張.紊亂,各類神經開始作出莫名其妙的反應o 錯位不等同移位o即使X光.核磁共振報告沒有顯示異常,也絕不能代表病人沒有不適,因為錯位在X光.核磁共振中,並不能顯影出來o但當用手法復位後,病者卻即時感到輕鬆或紓緩o 因為錯位是骨頭關節移動在0.1公分以下,所以儀器.X光都很難檢測出來(不易判讀),要有具備觸診解剖學與豐富的摸骨經驗的正骨師才摸的出來的,所以常常會被忽略,到最後就會形成關節軟組織風濕痛以及退化性關節疾病o 關節骨頭的矯正是要用正骨手法,不是用推拿的.也不是吃藥.打針.針灸.復健就能讓骨頭恢復原位的更不是強壓亂搖的,是要利用角度,施用巧力來矯正的,而且要盡快矯正,才不會繼續磨損o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,由股骨.脛骨.腓骨與髕骨(俗稱膝蓋骨)幾塊骨頭所組成,支撐著人體的重量.膝蓋的屈曲和伸直o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半月軟骨,厚約3-9毫米,這個軟骨的功能,就是吸收了來自外力的衝擊,並使關節能圓滑的進行活動,相當於避震軟墊的功能o此外,尚有幾條韌帶,負責膝關節的穩定及運動o 當關節扭傷時會先拉開骨頭然後拉傷韌帶,因為韌帶是骨頭的固定帶,骨頭沒有拉開是絕對不會拉傷韌帶,所以韌帶拉傷骨頭絕對有移位o 因為骨頭ˋ韌帶拉開時會牽動滑囊膜使他緊繃,造成關節腔形成負壓,當扭傷的關節要回復時,滑膜會被吸進關節腔內造成滑膜崁頓o 經過崁壓的滑膜會形成折壁(就像衣服用熨斗熨出摺痕一樣)會刮磨軟骨使他發炎疼痛ˋ磨損退化o 關節錯位ˋ會造成關節腔不平均,會去摩擦擠壓半月板迫使他突出,再加上滑膜折璧的刮磨所以會產生疼痛,沒有整復,到最後形成退化性關節炎o 正骨療法是一項手療醫學,它是應用槓桿原理,使用牽引ˋ扭轉ˋ戳按ˋ復位的三度空間手法,將異位的骨頭ˋ關節導正恢復至原來的解剖位置,鬆解神經與軟組織的壓迫崁頓o 是依據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為其理論基礎,亦即依據解剖學組織分布部位,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,採用適合的手法,以巧妙ˋ自然ˋ輕鬆及無痛的情況下,迅速的將骨頭ˋ關節矯正,使軟組織得以鬆解ˋ關節恢復原位,進而解除病痛的根源,由於不同於打針、吃藥,所以無副作用,效果更是快速o 只有找真正精通正骨學的正骨師(非一般中醫推拿)用正骨手法矯正關節讓組織有生長恢復的空間;然後配合中醫針灸ˋ中藥內服ˋ外敷來加速血液循環ˋ促進組織再生;與運動療法來加強關節的穩定性;以及膠質ˋ鈣質以及微量元素補充來提供組織修復時所需的原料,這樣才能痊癒,其他的療法都只是暫時性的,就算開刀也會有酸痛的後遺症,但是目前台灣真正的正骨師真的很少,要找到就靠運氣了o 在治療期間完全不能做激烈運動,要運動最好是完全復原後再慢慢的增加運動量以及激烈度,不然很容易再受傷的,治療期間不能下蹲.不能坐低板凳o 以上說明提供給你參考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! 參考資料:┌藍色的天空﹏☆ 20幾年的臨床經驗
其他解答:
膝退化性關節炎 這個疾病,一般人都不陌生,因為上了年紀的人,多多少少都會有關節的問題,尤其是承重的關節,例如腰部、股部、膝蓋、踝部等都常會有問題。常常在早上起床或固定姿態一段時間之後,關節常有僵硬的現象,但隨後一活動關節就鬆開靈活,不覺有問題,因而常使人忽視此關節毛病,而延誤就醫。 因為長期姿勢不良、體重過重、用力負重、骨折、軟骨受傷、半月板及韌帶損傷,外傷等原因,使得關節變形、磨損、破壞、傾斜等病變,導致關節退化,稱為退化性關節炎。過度使用關節容易導致關節退化。 民間俗稱「長骨刺」,是退化性關節炎之一種病理變化,就是骨頭由關節間之四周向外生出,此增生的骨頭稱為骨刺,並不是代表生病,實際上是關節退化過程中,一種生理變化,但表示關節退化了。有症狀出現,才需理會「長骨刺」。 退化性關節炎之臨床症狀很容易判定,例如膝關節在上下樓梯陡坡時會疼痛、關節腫脹、關節僵硬彈性差,從坐姿要站起來很吃力困難呈現肌力無力、關節間「卡」之雜音,關節活動受限(困難蹲下去)、關節變形呈現O形腿變形等等。 診斷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X光攝影檢查、電腦斷層或磁振掃瞄、關節鏡檢查、以及關節液抽取檢查等,同樣的關節病變,例如類風濕關節炎、痛風性關節炎、感染性關節炎等,症狀類同,應詳加以鑑別,以對症下藥及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及預防方法如下: 一、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的治療:此類藥物稱為治療首選第一線藥物-非類固醇抗炎藥物(NSAIDS),種類很多,效果很好例如Voltaren, Medeprin等等,可是多少會有腸胃不適者,可改用最近 COX-2專一性抑制劑,例如骨敏捷(Mobic)等等。請由醫師指示使用。 二、 關節內注射治療:可以考慮打類固醇或玻尿酸。 三、 減輕體重:減肥以減輕關節負重,以治療之。 四、 關節休息:不可再有加重關節負擔之動作,例如蹲、跪、跳舞、上下樓梯、盤坐、跪坐等等動作應避免,也不可長時間讓關節固定同一姿勢。 五、 隨時使用關節護具,不僅僅在行動中。 六、 使用四腳助行器,以減輕膝關節負擔。 七、 鍛鍊加強股四頭肌(即大腿肌肉)的力量:其方法就如附下: 加強腿部股四頭肌運動 1.坐於有靠背之椅子上 2.右腿伸直,維持5秒鐘 3.5秒後放下休息 4.左腿伸直,維持5秒鐘 5.5秒鐘後,放下休息 6.左右腿交替各作10次,10次為一遍,一天作20遍,有空就做。 八、 增加關節之活動量、平坦路之登山或輕騎腳踏車(運動型)或游泳皆可行。 九、 加強關節營養:可以使用葡萄糖胺(健骼寧),或是軟骨素,或是第二型膠原蛋白,或是以上三種一併使用,唯需要醫師指示使用,注意其副作用及過敏。 十、 穿膠鞋或空墊鞋有助症狀改善。 十一、 工作不宜久站:同時隨時注意姿勢之改善。 十二、 加強復健治療:採用水療、熱療、電波療等促進肌肉鬆軟。 十三、 飲食治療:不要吃高尿酸食物,例如動物內臟、豆類、酒類、肉類等。要大量喝水,促進排泄。 而手術治療,由骨科醫師,依實際需要而施行。 總之,退化性關節炎病人,若不是急性發作關節疼痛者,可以考慮做日常生活基本行動外,登山活動不必絕對禁止,而可以減少,選擇輕易短之親子步道,逐漸加強,增加肌力和柔軟度,活動關節。補充關節營養,並多吃大骨頭湯、吃小魚乾等含鈣質量高的食物,戒掉煙、少量酒、維他命每天一粒,可確保骨頭健康,健步如飛。6103C7FB1AA9D1AB
- Mar 28 Mon 2016 06:03
多數老婦人走路膝蓋外開的原因為何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