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標題:

印與章的區別

發問:

古代人把印章分為印與章 不相現代的我們 印章為一個個體 請問一下古代的

最佳解答:

印章的起源或說源於“三代”的制陶(《後漢書?祭祀志》指出:“三皇無文,結繩以治,自五帝始有書契。至於三王,俗化雕文,詐偽漸興,始有印璽以檢姦萌,然猶未有金玉銀銅之器也。”唐朝杜佑《通典》說:“三代之制,人民皆以金玉為印。”)或說源於商殷墟甲骨文的契書和青銅鑄造的銘文,至今尚無定論。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遺物,印章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較為普遍使用。同時,也有說法認為印章起源於“徵識圖騰”等。 參考二: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,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,周的鐘鼎文,秦的刻石等,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「金石」。璽印即包括在「金石」裡。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,或說殷代,至今尚無定論。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,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,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。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証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,為當權者掌握,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。 印章 亦稱「圖章」。古稱「璽」。《後漢書.祭祀志》謂:「自五帝始有書契。至於三王,俗化雕文,詐偽漸興,始有印璽,以檢奸萌『秦統一六國後,皇帝所用的專稱「璽」,以玉為之,故後世有「玉璽」之稱;官、私所用的均改稱「印」。至漢代,官印中始有「章」及「印章」之稱。唐以後,皇帝所用或稱「寶」,官、私所用又有「記」、「未記」、「關防」、「圖章」、「花押」等名稱。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,風格各異。印章的出現和使用,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;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、簡牘之用,把印蓋於封泥之上,以防私拆,並作信驗。而官印又像徵權力。後筒簡牘易為紙帛,封泥之用漸廢。印章用朱色鈐蓋,除日常應用外,又多用於書畫題識,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。古代多用銅、銀、金、玉、琉璃等為印材,後有牙、角、木、水晶等,元代以後盛行石章。 古代教育不普及,所以刻印隨身攜帶以方便交易信用。沿用至今印章也是藝術品。名家刻印是以字論價、當然材質也是因素,少則一字一千,更高價的當然也有囉!日本、韓國等使用漢字的國家,也都有印章謎呢!現在有所謂開運印章,經過法師加持或八字算命相合,以祈求給使用者帶來好運。 參考資料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UeVisGWaQkUxU.fr3NhBKwE-/article?mid=104&prev=105&next=103 參考三 使用印章作為信物,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。可是,印章的使用究竟始於何時呢?因史無明證,後世遂產生種種猜測。 一、春秋戰國說。馬衡在其著作《談刻印》:「凡將齋金石叢稿」」中指出,鑒於《周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戰國策》、《韓非子》等古代典籍記載和出土的古印實物,認為印章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。他說:「稽之載籍,征之實物,大抵皆周金,且為晚周之物,夏商無聞焉。」又云:「古印之起源,約當春秋戰國之世。《周禮》雖有璽節之說,但其書絕非周公所作。春秋時始有璽書,至戰國時而盛行。」羅福頤《對印章的認識》一文,也持同樣觀點,流傳甚廣。 二、商代說。儘管元代吾丘衍《學古編》主張三代無印,但仍有許多文獻明載三代有印璽。唐朝杜佑《通典》說:「三代之制,人民皆以金玉為印。」明代甘暢《印章集說》引《逸周書》語「湯取天子之璽,置之於天子之坐」,進一步指出商代已有印璽。隨著地下文物的出土,黃睿《鄴中片羽》著錄了三方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印,引起學術界的關注。徐中舒《殷代銅器足征說兼論(鄴中片羽)》和於省吾《雙劍古器物圖錄》等,都據此文物認為商代已出現銅質印璽。徐暢《商代璽印考證》,更提出夏末商初帝王有先行使用印璽的可能。如此看來,文獻與實物交相驗證,印章始於商代似無問題。 三、春秋說。沙孟海《印學史》,對那三方商代銅印作了一番研究後表示懷疑。他指出,那三方印璽有可能出自上層堆積,並說甲骨文中沒有「印」字,也沒有「璽」的初形「木」字,金文中有「印」字,但不是印章之印,而是「抑」的初文,他認為春秋時代始有印璽。 參考吧!

其他解答:

清代榜眼 朱汝珍印章 歡迎參觀小葉的收藏 www.wretch.cc/album/s86501020 e-mail:s86501020@yahoo.com.twAC82835628592A17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劉美桓掏膿繼愧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